编制中国城市养老指数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对象

 

  中国城市养老指数以我国大陆地区656个城市为样本进行研究。由于缺乏海南省三沙市2014年、2015年的老年人口数据,无法进行需求侧的量化分析,故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实际为我国大陆地区的655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257个地级市和362个县级市。

 

(二)研究框架

 

  中国城市养老指数从城市养老保障水平与城市养老负荷水平两个维度来构建城市养老指数研究框架。其中,城市养老保障指数由政府养老相关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养老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综合衡量,反映一个城市的养老供给水平,构成各城市养老保障指数;城市养老负荷指数则从城市老年人口数、老年人口结构、老年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四个维度来衡量,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养老负荷水平,生成各城市养老负荷指数。

 

 

中国城市养老指数指标的构成

 


(三)研究方法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层次和中国各个城市养老政策、养老投入、养老服务提供和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现象分析,总结一般性规律。

 

  指数报告采取了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有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有统计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是搜集、鉴别、整理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形成对以城市为单位的养老需求满足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中国知网、万方、中外经济学、社会学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际经济组织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养老需求及供给、国内外老龄事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养老事业发展研究的现状、基本内容和理论发展的趋势,归纳总结已有理论研究的优势与缺陷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在供给侧的政策研究方面,课题组主要采用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性搜集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课题组搜集、研读和整理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社会优待政策以及养老行业发展政策,从政策种类、政策力度、更新频次、创新示范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评价。

 

  3.统计分析法

  在供给侧的资金投入、养老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和需求侧的老年人口研究方面,课题组主要运用了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各城市现有数据的规模、增速、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认识和揭示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达到对各城市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的正确解释和预测。

 

 

(四)指数生成

  略

 


2017年9月6日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