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养老指数的内涵
(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对自然因素的关注
在研究养老问题时,课题组的主要困惑在于,是否应对将自然因素加入中国城市养老指数的评价体系?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后,课题组将大部分的自然因素排除出了指标体系。其原因有二:
一是如气压、降水量等地理性指标和是否靠近名胜古迹等评价性指标,仅对少部分个体有意义。除了部分气候环境极其优越、自然、人文景观极其繁盛的地区(如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外,很难说其他地区亦具备相似因素。同时,课题组也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去对我国的650余个城市做自然环境适老性分析。
二是社会保障是一个时代性的概念,它是随着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应运而生的概念。课题组编制这一指数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反映以城市为单位的一个区域对其所承载的老年人的供养程度。这一指标体系在概念上,更加偏向于社会性的、现代化的、“人”的。课题组希望这一指标能够示警、鼓励和引导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协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故此,课题组保留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工业固废处理率等与老年人健康质量息息相关且通过综合治理能够得到改进的指标。
(二)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完整剖析老年人养老需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课题组在设计指标时,参照了这一需求层次理论,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课题组目前能够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编排,基本覆盖了以上五个层次。
课题组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占老年人养老需求主流的依旧是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如养老金的高低、老年福利的覆盖范围、养老服务水平等。课题组认为,随着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视与再认识,老年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满足。届时,课题组不断完善中国城市养老指数的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城市养老保障水平。